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

黃適卓:理解對方背後的脈絡


現場有民眾前來分享和家人服貿的新聞時,家人一直罵學生「在亂」、「會被打」,讓他一開始很不以為然。但是在慢慢整理過程後,發現好像跟那位長輩的生長年代、受威權壟罩的生活有關。
對此,主持 黃適卓教授建議,對話時要試著理解對方的脈絡、背景,找到「對方的罩門」;「有時溝通的衝突在於,我們常不了解他語言背後的思考在哪」仔細釐清對方的背景、他的經驗後,會發現他說的話和我們的意思「其實差距並不遠」。
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要找到對方的「罩門」。
有時溝通的衝突在於我們常不了解他語言背後的思考在哪。
學術上說語言背後是有個「情境」的─情境是有個文化的、生活的、經驗的─最後他講的那句話,聽到的人跟他講的那個人事實上感受不一樣,很多衝突跟誤解都是這邊來的。

要很深入去了解他話與背後的情境,跟他的經驗、他代表的那個文化,才能知道其實他這句話跟我們的立場差距並不大。他整個重點裡面也不是在罵學生,重點是在害怕學生被打。

剛剛在強調恐懼感,恐懼感一直是台灣所有人民最大的痛,很多人不知道她痛在那裏,每當他講話他是用一個恐懼感在表達他的想法。她害怕同學被打,罵學生說不要再去了、不要去亂,會被打…;我們聽到「去亂」,但是他重點是在「不要去給人家打」。

其實差距並不遠。


所有人在溝通過程的關鍵,是要去思考人生的經驗跟情節,當你抓到他的情節,他的出發點是從哪裡開始,你就很容易抓到罩門。摸到之後自然可以理解他話語的意思,也可以找到跟他對話的基礎。

1 則留言:

  1. 沒錯!! 真的要知己知彼才能讓對方了解,這句話說的容易真的懂的真的不多。

    回覆刪除